文|高蕊
數據顯示,2021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3.3%,雖然依舊保持半壁江山,但卻出現了10多年來的首次下降。探究原因,既有服務業面對疫情需求疲軟和產銷同步業態特征帶來的困境,也有服務業長期發展落后、服務能力不足的頑疾,同時也受數字經濟浪潮中企業成長兩級分化的影響。當前服務業中涌現出的企業實踐或將是有效出路。

天生國際化的主動選擇
天生國際化,即企業成立初期就進入國際市場并從中獲得相當部分的收入。不同于傳統、漸進式的企業國際化發展進程,天生國際化企業在成立之初就放眼全球市場,利用多國資源開展國際化經營。這些企業往往依賴于核心技術,提供高附加值產品,并主要發生在制造業領域。盡管廣東、浙江等地區涌現出了眾多小型出口企業,但它們大都依靠貿易商進行國際拓展,或者依靠“兩頭在外”的模式被動地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生國際化。
相比制造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崛起而言,我國服務業的發展相對落后,加之服務業產銷同步的特殊性,天生國際化現象更不多見。然而近幾年,一批在國內鮮為人知的新興科技服務企業在成立不久就在海外市場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赤子城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赤子城)正是其中的典型。
2014年,自嘲只會寫程序的兩位創始人在赤子城成立不久就將一款極簡AI桌面工具Solo Launcher上架到Google Play商店,在國際市場大熱,很快積累數以億計的數據。Solo Launcher除了整理優化手機桌面,還具備個性化推薦資訊視頻的功能,這對將用戶數據轉化成更具價值的用戶畫像和算法迭代至關重要。隨后,帶著用戶流量和AI能力,赤子城向深海拓展,進入音視頻社交賽道,推出Yumy、MICO、YoHo等拳頭產品。其中的MICO很快成為橫掃中東、東南亞、南亞、北美等地區的爆款應用,登頂71個國家和地區的App Store社交下載榜,赤子城也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社交出海公司。
以赤子城為代表的新興服務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崛起,打破了服務業依賴制造產品走出去的伴隨式和衍生式國際化路徑,探索出新型國際化發展模式。它們主動選擇天生國際化,得益于我國數字經濟領域的先發優勢。過去10多年間,互聯網相關業態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受益于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和先進的通信基礎設施,我國互聯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到某些方面的“領跑”,形成了技術壁壘,一定程度上具有“降維打擊”的優勢。數字技術鏈接海量數據和巨量用戶,不同國家和地域之間的基礎設施和發展進程存在較大差異,同時蘊藏了領先企業的空間梯度發展機遇。
關注并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是服務業企業的顯著特征,而本地化能力是企業真正“走出去”,成為全球化公司的必經之路。因此,服務業企業的國際化必須強化本地化能力,契合不同地區的細分需求和文化習俗。赤子城在一城一池的開拓中始終探索本地化運營之路。比如在中東地區,MICO的禮物融入鉆石、跑車等中東人偏愛的財富象征元素;在日本,通過動漫展和用戶互動,產品中融入二次元、霓虹等元素。中國企業是善于經營的,尊重不同市場的需求,而這背后體現的是中國文化“和而不同”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內核,這是本地化能力建設的根本支撐。

B端服務的廣闊天地
隨著互聯網和數據逐漸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式發展愈發顯著,“破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困境有了新的思路,攜帶不同基因的企業展現出豐富的活力。這其中,有三類企業值得關注:
一是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科技企業。它們在消費互聯網逐漸飽和后紛紛開拓企業級服務,以產業互聯的姿態,用消費端積累的數據和信息技術能力賦能B端。除了人們熟知的BATJ等互聯網巨頭,諸多細分領域的信息技術服務商也開始崛起。它們圍繞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幫助企業從底層運行邏輯更換引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逆勢發展的云賬戶,為成千上萬家共享經濟平臺提供秒批辦照、身份核驗、收入結算、智能報稅、保險繳費等綜合服務。
二是具有產業基因的制造企業。它們沿著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憑借對行業運轉的深刻理解,用服務型制造的方式,為全行業乃至更大的市場提供生產性服務。海爾的卡奧斯平臺、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網、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這三個誕生于傳統制造領域的服務巨頭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此外,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在研發、分銷等若干領域也培育出一批佼佼者。分離于中國石化電子化采購系統的易派客,已經成為一個涵蓋近20萬種工業中間品的供應鏈平臺,為機械、裝備、電子、能源等行業提供供應鏈整合服務。
三是發揮聚合作用的眾包平臺。它們以組織者的角色,協同眾多小微制造企業,構建創新協同網絡和產業協作網絡,為具備結構化或標準化產品能力但缺乏規模效應和市場能力的小微制造企業,打造聚單、分單、跟單、關單等專業高效服務體系,為過剩的行業產能與閑置資源提供整套閉環解決方案。比如生意幫,利用寧波產業集群特點,連接眾多五金、塑料小工廠,線上用物聯網技術遠程管理生產流程,線下用物流車隊進行工序連接,爭做“沒有工廠的富士康”。
當前,我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正從“大”到“強”,從資源要素驅動轉向創新服務驅動,生產性服務業蘊藏萬億級需求的巨大機遇。
專精特新的積極作為
無論是國有資本支撐的大能源、大交通、大流通的物理基礎,還是民營互聯網巨頭搭建的虛擬空間,服務業新進入者成為巨無霸的機會顯著降低,大多數企業接受賦能走上“專精特新”是一條可行之路。這不僅適用于中小企業,也是大企業解決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的法寶。
“專精特新”的關鍵是要建立一種可復用和可遷移的能力。不僅是服務流程和方式等淺層標準化,更需強調組織層能力建設的復用性。在實踐層面,便利蜂的做法值得分析。
便利蜂成立的2016年,傳統線下零售正處于互聯網顛覆下此起彼伏的關店潮,逆勢入局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逆勢擴張,便利蜂有三大法寶。
一是對便利店作為貼近本地生活服務零售業態這一長期價值的把握,踏準從基礎消費到“悅己消費”的升級節奏。二是成立之初攜帶數字化基因,依托智能訂貨、大數據選品、自助收銀、動態定價等系統,“管貨”和“管人”的所有決策都由數據和算法確定。三是深度鏈接產業鏈資源。便利蜂從2017年自建鮮食供應基地,投資鮮食工廠。在環環相扣的數字化應用中,每一件鮮食產品都能完整溯源,并自動化處理過期食品。
便利蜂由算法驅動一切,正在降低“人”對難以量化的經驗積累與模糊判斷的依賴,將一線資深人員的經驗轉化成不斷迭代優化的算法模型,輸出為易懂的圖形化指南,這體現的正是一種可復用和可遷移的能力。

《企業家》雜志2022年第3期總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