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袁寶華企業管理金獎”候選人產生,他們是:尹家緒、崔根良、陳進行、徐和誼
2016年4月19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召開“袁寶華企業管理金獎”專家委員會評審會議,由專家委員根據企業家申報的材料和有關領導、專家考察調研的情況,對申報企業家逐一進行了認真評議。在充分討論評價的基礎上,與會專家委員進行無記名投票,推選出以下四位同志為第九屆“袁寶華企業管理金獎”候選人,他們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尹家緒、亨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董事長陳進行、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和誼。
這四位企業家在長期的企業管理實踐中,始終秉承袁寶華同志倡導的“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方針,在吸收世界先進管理方法的同時,根據中國國情和企業實際情況,堅持深化企業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努力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圍繞企業價值創造的核心環節,提出了一系列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思想,逐步探索形成了適合自身發展要求的管理模式,通過積極推進“兩化”融合,緊跟“互聯網+”的時代發展脈搏,著力增強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運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的管理優勢有效地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即使在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依然取得良好業績,實現了逆勢增長和企業發展質量效益的穩步提升。
他們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完整的戰略構想,善于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把握機遇、創造機會,通過戰略引導,不斷完善產業布局,通過主動調結構、轉方式,有效整合資源,積極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努力構建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結構變化趨勢的價值鏈體系,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他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立足自主技術研發和自主品牌塑造,通過構建多層次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活力,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加快提升智能制造的能力與水平,逐漸形成以自主核心技術為支撐的產業競爭優勢。經過不懈努力,在各自領域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為民族產業的振興與崛起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們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堅定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通過對標世界領先企業和深度開展國際合作,努力提升自身裝備制造水平;通過不斷開拓國際市場,為企業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他們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通過市場化的選人用人機制,廣納賢才、激勵人才,培養造就了優秀的人才隊伍;通過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倡導積極進取的核心價值觀,營造和諧的公司文化,有力激發了企業發展的正能量,有效提升了企業軟實力。
他們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推動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努力承擔社會責任,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主動作為,積極履行企業公民義務,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他們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十分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企業員工的擁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與褒獎。現將這四位企業家的突出業績向社會公示。
尹家緒同志企業管理業績

尹家緒 1956年出生,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博士研究生學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歷任重慶渝州齒輪廠副廠長、廠長,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現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作為我國汽車行業和軍工行業知名的企業家,尹家緒展現出卓越的經營能力和高超的管理素養。擔任長安汽車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期間,使這家瀕于破產的軍工企業跨越式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種齊全的特大型汽車企業集團。自主持兵器工業集團工作以來,尹家緒帶領企業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穩健增長和質量效益型可持續發展。2010~2015年,兵器工業集團利潤總額增長76.8%,資產總額增長47.8%,資產負債率下降到60%以下,在《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上升106位。連續多年獲得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
尹家緒積極探索和實踐兵器工業的治企規律,確立了以全價值鏈體系化精益管理戰略為統領,以推進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管理提升為主線,以“創新工程、精品工程、人才工程、價值創造工程、責任工程”為抓手,以經營管理的市場化、精益化、專業化、法治化、國際化為目標的企業發展戰略,推動建設技術先進、自主可控、軍民融合、經營高效、充滿活力的中國特色先進兵器工業體系。
尹家緒堅持深化企業改革,不斷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積極推動企業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大型企業集團管控模式建設,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在《兵器的春天》、《春天的召喚》、《耕耘在春天》系列文章中,發出了“不在改革中崛起,就在改革中消亡”的時代強音。他意志堅定地實施結構調整,2011年就力主堅決退出不良資產和業務板塊,較早探索和推進供給側改革;并通過實施對德國凱毅德公司和瓦達沙夫公司、德爾福公司汽車天線接收系統業務等國際領先企業的并購重組,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提升行業話語權。
尹家緒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倍增器”作用,主戰坦克、火炮、智能化彈藥等一批自主研制的高新武器裝備陸續定型,交付部隊,并在“9·3”抗戰閱兵、“俄羅斯國際軍事比賽”等重大場合亮相,大幅縮小了我國陸軍主戰裝備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實現了兵器科技由戰術層面向戰略層面的突破,步入了與發達國家跟蹤發展、同臺競技和局部領域領跑并存的新階段。
尹家緒積極倡導互聯網思維,強調“我們可以不懂互聯網技術,但不能不了解互聯網知識;我們可以不搞互聯網營銷,但不能沒有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世界講的是跨界競爭。沒有什么永遠是我的,也沒有什么不可能是我的”,跨界競爭中標我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的項目研制總體單位,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進軍北斗導航應用產業,推動兵器工業從以傳統機械產業為主向互聯網經濟轉型。尹家緒結合在長安汽車公司主導建立“中國長安精益生產體系”的經驗,提出了“企業的一切經營管理活動都以追求價值創造為目的,一切不能創造價值的勞動都是無效的勞動,精益必須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費”等精益理念,并推動在生產、研發、采購、營銷、財務等價值鏈各個環節落地,使企業發展質量持續提升。
尹家緒不斷創新思維模式,堅持產品經營與市場經營并重,著力推動軍品貿易的體系化競爭和商業模式創新,努力發揮軍貿溢出效應,使兵器軍貿持續保持行業領先。他堅持“走出去”發展戰略,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通過承攬承接一批海外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以及從海外獲取石油、礦產等大量戰略資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尹家緒以身作則,主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在誠信經營、安全生產、綠色發展和扶貧開發等方面主導構建了集團公司的責任管理體系。通過加強黨建工作,打造善于競爭、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兵器文化,為企業持續穩定、健康和富有活力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崔根良同志企業管理業績

崔根良 1958 年出生,高級經濟師。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兼任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2001 年至今任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曾獲“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企業家”、“中華慈善突出貢獻(個人)獎”等榮譽稱號。
1982年起崔根良先后擔任吳江絲織服裝廠廠長、吳江乳膠廠廠長。1991年創建吳江七都通信電纜廠(亨通集團公司前身)并任廠長、黨委書記,1994年任江蘇亨通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2001年至今任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如今,崔根良所創辦的亨通集團擁有50家子公司、3 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已成為中國光纖通信、智能電網領域規模最大的系統集成商和網絡服務商,連續11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企100強。
在崔根良領導下,亨通集團創立之初,就提出創新是亨通發展之魂,構建并不斷完善“以戰略創新為前提、以人才創新為依托、以技術創新為重點、以機制創新為關鍵、以資本創新為鈕帶”的企業創新體系。大創新、大變革時代,企業隨時面臨顛覆性創新、擠壓式發展、扼殺式競爭。如何才能在激烈國際國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崔根良看來,關鍵問題是企業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殺手锏”。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使得亨通集團成為中國在光纖通信領域唯一擁有光纖預制棒核心技術及自主產權的民族企業,支撐起中國通信行業的“脊梁”,為中國贏得了通信領域的世界話語權。
崔根良是中國民營經濟“走出去”的開拓者,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參考標準。崔根良說,大到國家、小到企業都要有夢想,成為國際化企業是亨通人的夢想。在崔根良看來,看著世界地圖做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這是亨通未來的藍圖,更是對中國制造的責任。崔根良圍繞“5-5-5”國際化目標(50%以上的產品為國際市場、50%以上的資本為國際資本、50%以上的人才為國際化人才),立足“3個2”(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大資本),大力推進四大融合(產業經營與資本經營融合、制造服務與互聯網融合、國內資源與國際資源融合、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融合),加快實施四大轉型(生產研發型企業向創新創造型企業轉型、產品供應商向全價值鏈集成服務商轉型、制造型企業向平臺服務型企業轉型、本土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加快全球化運營和產業布局。目前,亨通集團已在全球亞、非、歐、美等地區設立產業基地,在3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營銷技術服務分公司,市場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躋身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
“打鐵還須自身硬”。崔根良深知,企業要國際化,首先要練好“內功”。亨通要想在國內外擴大競爭優勢,除了要有自己的殺手锏,同時還必須緊跟科技變革潮流,加快產品生產向智能化轉型。按照中國制造2025、工業4.0、智能制造的要求,崔根良大力推進“三化企業”建設(工廠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全力打造智能化工廠,實現柔性化、定制化、個性化制造。他積極拓展“互聯網+”發展新空間,推進向互聯網、物聯網產業轉型;努力踐行精益求精的制造業精神,打造中國質量全球品牌。2015年,崔根良立足全球光電線纜行業發展新態勢,正式提出“三化促一化(國際化)”、“一化帶三化”的戰略發展理念,全面推進企業國際化。
從創辦企業的第一天起,崔根良就秉持這樣的信念:一名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有大責任、大擔當。崔根良銘記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第一責任,堅持誠信經營、依法納稅;積極踐行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理念,創建生態文明、綠色花園式工廠。崔根良始終奉行“真善不為人知”的理念,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捐資5000 萬元成立“亨通慈善基金會”,25年來向公益慈善事業捐款超過4.8 億元。
“企業小的時候是少數人的,做大了則是國家的。”在崔根良的意識里,把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就是一個企業家履行國家責任的最好體現。如今的亨通,經過20 多年的發展,員工從原先的38 人擴大到1.2 萬人,年納稅額從87 萬元增長到超過10 億元。
25年來,崔根良始終勇立潮頭,以愛黨愛國為信念,以產業報國為己任,完成了從艱苦創業到卓越創新的實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從本土企業到國際化企業的騰飛,從企業責任擔負到社會責任擔當的升華。他的身上,深切地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優秀民營企業家,為實現中國夢的不懈追求和頑強拼搏。
陳進行同志企業管理業績

陳進行 1955年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十六大代表,現任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突出貢獻人物”、2014年度中國能源“影響力人物”等榮譽稱號。
陳進行在電力行業工作40多年,具有非常豐富的電力行業技術與管理經驗,是我國資深電力行業管理專家。陳進行政治立場堅定,具有戰略思維和廣闊視野,是極具開拓創新意識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國有企業領導人。自主持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工作以來,陳進行團結帶領全系統10萬干部員工始終堅持“價值思維和效益導向”核心理念,忠實履行中央企業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圍繞建設“國際一流能源集團”的戰略目標,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能源“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戰略部署,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
陳進行始終把企業提質增效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以其獨創性管理藝術促進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全面提升規模效益,截至2015年底,大唐集團資產總額達到7400億元,分布于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境外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和地區,業務領域覆蓋發電、供熱、煤炭、煤化工、金融、物流、科技環保等領域,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32億千瓦;發展效益連創新高,利潤從2012年的60.28億元,逐年攀升到2015年的171.36億元,連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發展質量全面提升,2015年大唐集團資產負債率82.46%,較歷史最高值下降了6.45個百分點。大唐集團連續六年入選世界500強,從2012年起連續獲得國資委中央企業業績考核A級。
陳進行以價值鏈理論為基礎,提出“價值思維和效益導向”理念,推行業務“歸核”發展戰略,對大唐集團公司旗下產業進行科學分類,根據產業格局發展需要,以“科技引領、流程再造、管理創新”為方向,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以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核心,以總部改革為引領,以“17個專項改革”和“5項改革試點”為抓手,進行管控模式重構,推進組織機構扁平化、管控方式科學化、項目管理精益化,全面提升集團管控能力,實現了集團效益最大化。
陳進行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和永葆生機活力的重要源泉,積極開展企業創新管理理論的探索并付諸實踐,持續推進理念、管理、制度等領域的創新與變革,全面推進思想、技術、體制、制度、效率、效益“六個提升”,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陳進行的推動下,大唐集團管理創新獨具特色,電力設計、運行“兩優化”促進了項目精益化管理,生產、資金、燃料“三個中心”建設強化了核心要素、關鍵資源的集約化管控,計劃、預算、風險、責任“四全管理”構建起企業全過程閉環管理,制度、指標、考核、創新、廉政五項建設護航企業發展戰略實施;科技創新碩果累累,截至2015年底,大唐集團累計獲得授權專利2824件,累計主持和參與國際標準23項,其中主編7項,各項指標居中央企業先進水平。近三年,集團公司有43項成果榮獲國家和行業科技進步獎,179項獲行業管理創新成果獎,均居同行業領先水平。
陳進行認真落實從嚴管黨治黨責任。大唐集團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第二批活動滿意率均獲“兩個100%”的優異成績。“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得到了中組部和國資委充分肯定。圍繞“兩個責任”落實,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大唐集團公司系統總體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陳進行高度重視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選人用人滿意度大幅提升,2014年達到99.06%,比2011年提高了21.7個百分點,躍居央企前列。陳進行作為大唐文化的精心培育者和身體力行者,積極推動大唐集團企業文化建設進一步升華,提煉并形成了“務實、奉獻、創新、奮進”的大唐精神,倡導并深化“價值思維和效益導向”核心理念,大唐集團思想建設、體制機制和發展質量得到全面提升,涌現出了一大批國家和省部級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陳進行以公正廉明、鞠躬盡瘁的敬業精神,嚴以律己、奉獻為德的人格魅力,以及卓越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認可,得到了大唐集團全體干部職工的擁護。
徐和誼同志企業管理業績

徐和誼 1957年出生,管理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共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首鋼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共北京市工業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北京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正局級),現任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獲全國勞動模范、第五屆全國優秀創業企業家、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杰出人物、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徐和誼以卓越的戰略管理、豐富的政企經驗、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十年磨一劍,將北汽集團打造成一家世界五百強排名第207位、擁有廣泛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大型汽車集團。十年間,北汽集團整車銷量由68.5萬輛增長到248.9萬輛,增長2.6倍;營業收入、利潤、資產規模分別增長了4.6倍、25倍、7.1倍,穩居中國前五大汽車集團,營收和利潤均列北京市屬國有企業首位。
徐和誼始終把戰略管理作為企業的靈魂和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在變革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他超前謀劃“自主品牌”、“新能源”和“國際化”戰略,使北汽集團在競爭激烈的世界汽車制造業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他創造性提出“二次創業”、“踐行北汽夢、實現中國夢”、“由傳統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型和創新型企業戰略轉型”等重要戰略思想,引領北汽集團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
徐和誼秉承“執著、實干、奉獻”的企業家精神,準確把握發展大方向,帶領員工真抓實干。他以“奮力拼搏,團結協作,知難而進,志在必得!”的北汽精神,抒發了干事創業的企業家情懷。他堅信“發展是硬道理”。北汽要發展,只有走集團化道路。他以極具前瞻性的戰略思維,精確制導,實現了北汽從生存危機到跨越發展的歷史性轉變。他大刀闊斧改革調整,用“鈣片理論”加快劣勢資源清理退出,累計消除虧損、化解債務超過105億元,將3.5萬名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使企業極大減負,北汽一改歷史上“散、小、亂”的局面,成為集“整車、零部件、研發、服務貿易、改革調整”五大平臺于一身的現代化集團公司。他打造的“戰略引領、結構調整、執行堅決、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使曾經瀕臨倒閉的北汽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徐和誼堅持打造自主品牌“殺手锏”。他重視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相結合,矢志不渝地狠抓自主品牌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通過收購與消化吸收瑞典薩博技術,建立起完整的自主品牌開發流程與研發體系,使自主品牌乘用車研發周期至少縮短了4-5年。
徐和誼憑借敏銳的洞察力與前瞻的戰略眼光,超前謀劃新能源產業。他在2007年便致力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產業化,建立國內第一家新能源汽車股份制企業,與SK、西門子等世界先進企業深度合作,利用互聯網思維發展充電設施、分時租賃等服務鏈條。2015年,北汽新能源厚積薄發,實現純電動乘用車銷售2萬輛,取得國內第一,全球單一品牌第四的佳績。他以“輕資產、重生態、強創新”理念打造出“北汽新能源綠色智能出行生態圈”發展模式,得到業內廣泛認可。
徐和誼認為開放協同和共享發展是建設世界級汽車強企的必由之路。他不斷深化合資合作,建立了北京現代和北京奔馳兩大合資企業。在海外市場開拓上他提出要注重本地化開發,注重戰略性市場布局,注重精耕細作,聚焦“一帶一路一洲”,協調合作,謀定而動,實現北汽集團國際化的海外布局。
徐和誼重視管理創新,善于在不斷實踐和學習中提升管理水平。由他提出并實踐的北汽集團化發展模式被其它同業企業學習借鑒,而資產證券化、研發激勵機制、心靈契約、質量為魂的管理體系等諸多創新管理,都成為北汽集團快速發展的引擎。徐和誼還非常注重“人性化”管理,連續14年與一線職工共度除夕夜、共吃年夜飯。
徐和誼提出了“三專人才理論”:用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取得專業的效果。這種不拘一格、五湖四海的用人導向,使得北汽集團網聚了大批各類人才,為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徐和誼非常重視經營工作與黨建工作雙結合,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夯實黨的建設,堅持“一崗雙責”,總結了黨組織“引領、助推、凝聚、服務”的四大作用,并成功打造的“紅色動力助推企業發展”的黨建品牌,成為全國黨建工作對標學習的典范。
徐和誼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將“行有道、達天下”定為企業最高價值,以“實業興國、產業強市、創業富民”為使命,致力發展“規模北汽、實力北汽、世界北汽、和諧北汽”,打造北汽文化軟實力。
徐和誼認為負責任的企業應當更好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他本人身兼多個公益組織職務,同時主導推出北汽“太陽花”公益品牌,注重在保護和改善資源環境、誠信經營、發展慈善事業等社會責任層面與利益相關方共享發展成果,使北汽集團在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