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應烏干達、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三國雇主聯合會邀請,中國企業聯合會派代表參加了與三國雇主組織合作為當地投資中資企業舉辦的旨在推動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人力資源開發和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等主題的研討活動。會議期間還與我駐當地的使館經商處、華人華僑總會和中資企業商會等溝通交流,對中資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在非洲開展業務所面臨的勞動關系方面風險和困境有所了解。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一、 不知道如何同工會開展對話和溝通
我們在與當地投資的中資企業代表座談時,他們認為在當地開辦企業,開展經營活動中,最頭痛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與工會打交道。近年來,中國大型企業集團下屬分公司、及其一些中小企業和貿易商到東部非洲投資、辦實業呈逐漸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投資者對這些國家的環境考察多集中在自然資源、市場、直接成本、稅收優惠制度等方面,對由于社會制度不同而形成的“軟環境”則很少顧及。
這些國家的工會組織從產生之日起就有非常復雜的背景,企業工會組織歷經幾十年的演變,已上升到政府強制性的法律保護層面,都有嚴格的勞工權益保障機制。三國的勞動法都有規定,即企業雇用當地籍員工達到一定規模,員工有權成立工會。法律保護工會組織工人罷工的權利,并將這個“權利”視為“一般性權利(參與勞動的基本權)”。工會可以代表工人同雇主就工資、員工福利、勞動條件等進行平等談判。員工任職工會主席期間,雇主不能輕易解雇該員工。目前,在肯尼亞的中資企業里,成立的工會并不多,企業的負責人一直對成立工會不贊成并保持高壓阻止政策。當地一些有影響的工會組織經常找企業負責人,要求成立相應的工會組織,還以要組織工人罷工,使企業停產相威脅。在埃塞俄比亞,與會的中資中小業主向我們反映,當她回國出差時,企業工人建立了工會,與她談判要求加工資,她不知道以后如何應對。
二、 對當地的勞動法律法規了解有限
這些國家在國際層面都全面批準實施了國際勞工組織的八項核心公約,包括自由結社和承認集體談判權利、消除強迫勞工、消除童工和消除歧視等內容。歷史原因導致這些國家雖然經濟上不很發達,但勞動法律法規相對健全,工人的維權意識較高。投資當地的中資企業代表對工人不斷提出漲工資要求很不解(即使當地的失業率達30%以上),采取拖延和漠視的態度,也有部分企業管理者雖然由國內企業派駐到非洲,但在國內很少遇到此種情況,還有一些中小企業,在國內沒有開辦企業的經驗,直接在非洲創業,加之語言的障礙,對一部部厚厚的英文勞動法律法規不知從何著手。
近年來,東非國家由于政黨選舉的需要,加上經濟快速發展和通脹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地區不斷調整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大部分加入工會的工人通過工會與雇主的集體談判,參照最低工資標準來提高工資。我們在肯尼亞期間,在其鄰國贊比亞發生了中國人投資的南方省錫納澤澤鎮科蘭煤礦由于工人要求漲工資爆發騷亂,造成一名中方管理人員死亡的事件,肯尼亞最大的《國家報》也對此進行了報道。當時贊比亞新政府上臺,調整家政工人月最低工資到110美元,商店未入工會工人月最低工資220美元,此舉帶動了贊比亞其他行業漲薪的要求,該礦工人在一些工會領導下舉行罷工,投資方中方管理人員被動應付,勞資糾紛釀成騷亂。我們在烏干達也遇到到當地資的中方中小企業,因忽視對當地員工職業安全與健康方面的培訓,導致員工發生工傷事故,投資的企業被告上法庭的案例。
三、 難以融入當地社區和文化,長遠發展面臨挑戰。
我們在座談中,中資企業的經理反映不知如何與當地員工溝通,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由于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加上有些企業在當地投入不足,沒有長遠發展的計劃,工作手段單一,未及時化解勞資糾紛,造成罷工事件發生。當地的雇主組織也反映,中國企業有時超時加班工作,不公平競爭,沒為當地社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沒有很好融入當地社區。
針對以上在東非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在勞動關系方面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與三個國家的雇主組織建立了聯系和溝通的機制,舉辦了涵蓋當地勞動法規、企業社會責任、職業安全與健康、人力資源開發、勞動監察等內容的講座和研討,及時交流信息,推動中資商會和企業組織與當地的雇主組織開展合作,共同解決遇到的貿易和勞工問題,建立常態化的工作聯系,促進在當地投資的中國企業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加強自律,通過正當途徑解決勞資糾紛,立足長遠,謀劃發展。
今后在工作中我們可具體在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一、 學會同工會組織打交道
勞資糾紛問題產生的原因盡管有著不盡相同的背景,但對工人權益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意外”失掉經濟機會。中國企業在東非這些國家發展已初具規模,有市場、有技術,應加強軟實力的提升,加強與工會的聯系和與工會談判的能力,通過當地工會與工人建立聯系。在肯尼亞的中資公司嘗試聘用當地人力資源經理,收到很好效果。我們知道企業家同工會組織打交道事關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按照國際慣例和當地法律框架訂立好勞資雙方認可的游戲規則,保持勞資雙方良好的互動關系十分必要。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之前,對要投資的國家稅法、金融風險和政治風險研究很透,卻往往忽視每天都面臨的勞資糾紛風險,加上在國內缺乏此方面的處理經驗,常常陷入被動。不少企業由于沒有處理好勞資關系釀成罷工、示威甚至流血沖突,最后弄得兩敗俱傷。
二、 立足長遠,熟悉相應的國際規則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他們在非洲的一舉一動開始受到全世界關注,也被國際社會廣泛解讀,甚至也有一些妖魔化的現象。中國作為 “新興國家”,在中非雙邊經濟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由于中國歷史上和非洲的交往秉承互通友好的原則,沒有西方國家在非洲的殖民歷史包袱,這讓中國在參與非洲發展的過程中占有道德上的先天優勢。然而,道德上的優勢并沒有自然轉變成發展或是輿論上的優勢,世界對中國企業在非洲的行為有褒有貶。一方面是中非合作成果豐碩,樹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和當地的媒體、學術界和非政府組織對中國企業在非洲的影響持審慎評價態度,有些則公然指責中國企業在非洲的行為不負責任,如環境記錄惡劣、勞工標準低、信息不透明等,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合規問題備受考驗。我們在烏干達和肯尼亞開會期間,當地報紙報道來自中國的批發企業壓低價格,壟斷當地市場,造成當地小商販大量破產和失業,引起民眾的不滿。中國企業在非洲的長遠發展不僅有賴于對當地GDP的貢獻,更存在于能否促進當地就業、增進社會福利、提高整個商業環境標準等等。因此,中國在非企業要學會遵守國際公認的游戲規則,尊重和兼顧其他利益相關方,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當地社會,提升企業自身軟實力。
國際聯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