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一直受到政府、經濟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中國政府認真落實聯合國大會有關決議,制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指導方針。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可持續發展做了全面的部署,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制訂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提出了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配套措施。在“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作為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困難情況下,中國政府仍然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從2009年到現在,淘汰落后煉鋼產能2500多萬噸、煉鐵產能5100多萬噸、水泥產能1.65億多噸,力度相當大,F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減排10%的目標已經提前完成。正在努力爭取到年底前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中國是世界上近年來能源效率提高最快和污染排放減少幅度最大的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目前,中國正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沒有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國強民富就難以實現,各類社會矛盾也難以根本解決。但是,資源相對短缺、環境承載能力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因此,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以及環境之間的矛盾,在今后一個時期將會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更加堅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和行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不斷開創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與所消耗的資源能源總量是不相稱的,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層次低,經濟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就成為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主攻方向。今后,將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在轉變產業結構方面,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放在更為優先的位置,振興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環境友好的產業體系。要進一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堅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積極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在發展經濟中綜合考慮推動經濟增長與應對資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挑戰,向綠色經濟轉型。一方面要繼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能源資源的節約與合理開發,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和產出效率。另一方面,要以綠色理念引領經濟、城市和企業發展,著力把綠色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要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加快推進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利用低碳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要逐步建立“低碳化”的能源結構,積極發展和使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改變大量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傳統能源消費結構。
———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最為根本的是建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體制,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把資源環境因素包含在經濟機制內部,完善相應的法律、產業、技術、財政、金融和貿易政策,建立強有力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要改革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與價格政策,使價格形成機制真正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代價。要強化資源環保政策執法,廣泛宣傳推廣先進企業的經驗和做法。實行鼓勵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財稅政策,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和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積極發展排污權交易和碳交易。實行綠色信貸,嚴格禁止向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項目和企業貸款,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項目和企業要進一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扎實推進企業創新實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于企業的創新實踐。企業必須認識到,順應自然規律創造財富,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方向。當前,綠色經濟、低碳技術正在給企業商業模式帶來深遠影響,企業要進一步增強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更加積極地擔負經濟、環境和社會責任,積極而又扎實地推進商業模式變革,創建新的商業文明。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快推進產品升級、技術升級和管理升級,將塑造競爭優勢的重點放在創建技術創新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上來,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進一步復蘇面臨的環境仍然十分復雜,推動可持續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繼續付出艱苦的努力。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愿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繼續保持密切聯系,強化務實合作,共同引導、支持會員企業發揮影響力和表率作用,為推進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ū疚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