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韓兩國企業界代表相聚在美麗的渤海之濱,共同進行中韓高層財經界對話。借此機會,我就中韓經貿合作問題談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兩國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
中韓互為重要友鄰,建交18年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關系迅速、全面發展。特別是2008年兩國元首在北京宣布中韓關系提升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來,兩國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雙邊貿易額由1992年的50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562億美元,貿易規模增長了大約30倍。進入21世紀,中韓貿易更是以年均19.6%的速度增長,高于同期韓國對外貿易年均14.1%的增長水平。中韓貿易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繼續保持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目的地、最大進口來源地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國地位,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中韓達成了18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本幣互換協議,成為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的良好榜樣。
二、兩國進一步合作的前景廣闊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不斷加強的趨勢下,在目前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影響下,中韓兩國正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以使兩國經貿關系得到持續、均衡、健康的發展。雙方不斷深化在信息通信、汽車、鋼鐵、造船、物流等產業領域的合作,同時在高新技術、能源、氣候變化、區域環境保護等方面不斷挖掘創新合作潛力。
中韓經貿合作的健康發展,有利于鞏固雙方自身發展勢頭,為地區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做出貢獻;有利于推進中韓自由貿易區進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共同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有利于雙方積極參與地區和世界經濟金融新秩序的構建,提高雙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展望未來,兩國的經貿交流將會擁有更廣闊的前景。根據兩國去年發表的《中韓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報告》,兩國將努力促進雙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融合,爭取盡早實現2000億美元貿易目標,進而實現2015年3000億美元貿易目標。
三、加快推進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適應世界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趨勢,中韓兩國都加快了與主要經貿伙伴建立自由貿易區(FTA)的步伐。為進一步發展中韓經貿合作,加強兩國的友好關系,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FTA)應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5月訪問韓國時指出,當前中韓經濟上相互依存和聯系更為緊密,難以分割,雙方要“著眼長遠,本著先易后難、求同存異、循序漸進的原則,加快推進中韓自貿區建設”。
中韓建立自由貿易區(FTA)對兩國來說既是可行的,也是互利共贏的。中、韓之間持續高速增長的貿易往來,極大地提高了兩國間的貿易依存度,為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自由貿易區能更好地發揮兩國的比較優勢,韓國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擁有先進技術和雄厚資金,但市場較小,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短缺;而中國作為經濟正在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容量大,資源和勞動力豐富,但技術和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經濟上的互補性是促使兩國經貿關系迅速發展的良好基礎。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有利于更加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提高兩國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提高兩國分工協作水平,實現互惠共贏。
四、兩國企業組織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國企業聯合會和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都是兩國最有影響力的企業組織,雙方自建立友好合作機制以來,為加強兩國企業界的友好交流與共贏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積極成效。我們雙方聯合舉辦的“中韓高層財經界對話會”,迄今已召開了六屆,為兩國企業界和經濟界提供了高端的交流平臺,也為兩國企業家之間的務實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借此機會,我再次代表中國企聯向多年來為兩國經貿合作關系的健康發展而努力的兩國企業界代表、特別是韓國全經聯表示由衷的感謝!
中國制定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為此,我們希望來華投資的韓國企業,結合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調整,由一般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等領域拓展,由加工裝配制造向研發設計制造延伸;歡迎韓國企業參與中國天津濱海新區、西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地區的開發和建設。同時,我們也愿意與韓方開展技術交流,加強在環保、節能、通信、物流、高科技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兩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希望在本屆對話會的討論中,兩國企業界和經濟界的與會代表能就相關領域展開務實討論,為中韓經貿合作取得進一步的進展,發揮積極作用。中國企業聯合會愿與韓國全經聯深入合作,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國企業界的務實合作,為推進中韓經濟的共贏合作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